陜西形象新名片:“綠色陜西”
“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”曾是過去人們形容陜西風情的形象寫照。如今,經過堅持不懈的造林綠化和綜合治理,綠色不僅成為三秦大地的主色調,也成為陜西對外形象的新名片。
2007年至2011年,陜西省累計完成造林2491萬畝,其中人工造林1351萬畝、飛播造林370萬畝,封山育林770萬畝,平均每年造林500萬畝左右,森林覆蓋率每年增長近一個百分點。
說起生態環境的變化,退耕還林工程功不可沒,陜北人民對此感觸尤深。“過去滿山黃洼洼一片,一遇刮風人就睜不開眼,祖祖輩輩靠天吃飯,一年下來也只能糊個口。”寶塔區柳林鎮仁臺村村民朱維尚說,退耕還林不僅讓黃山變成了綠山,自己還依靠35畝山地蘋果走上致富路。
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成果,我省實施了退耕還林成果鞏固項目專項規劃,每年投入2億多元,扶持后續產業發展。2007年,國務院又出臺政策延長退耕政策補助,并設立專項資金用于退耕還林成果鞏固。5年來,我省新營造林440萬畝,被評為全國退耕還林成果鞏固先進單位。按照規劃,到2015年,國家和地方將投入我省退耕還林鞏固資金200多億元。
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,陜西省共取締了1000多家木材經營加工企業,平均每年減少森林資源消耗量600多萬立方米。同時,天保工程使森林水源涵養等生態功能明顯增強,水土流失強度逐年降低。據延安市水利部門監測,全市主要河流每年平均含沙量減少2500噸,土壤侵蝕模數由每平方公里9000噸下降到6968噸,生態環境開始向良性發展。5年來,天保工程共營造公益林1027萬畝。
2011年,我省啟動實施天保二期工程。10年后,全省森林面積將增加1500萬畝,森林蓄積增加1億立方米,屆時將會構建起比現在更加穩定的森林生態屏障。
在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的榆林,昔日的沙海已經變成了林海。據統計,5年來,我省共治理沙化土地800余萬畝,完成三北及長防工程造林560余萬畝。
建成了陜蒙交界、長城沿線、白于山北麓、榆定公路、黃河沿岸總長2000多公里的五條大型防風固沙林帶,沙區植被覆蓋度達到55。2%,每年減少入黃泥沙1。8億噸,大風揚沙、沙塵暴天氣由“十五”末的每年52次下降到目前的24次以下,實現了由“沙進人退”到“人進沙退”的轉變。
高山遠坡綠了,但人們身邊仍然缺林少綠。對此,我省實施了以“身邊增綠”為主的八大重點區域綠化工程,加快了村鎮周圍、道路兩邊、大中城市等人口密集區域綠化。目前,渭河近堤綠化初具規模,陜西東大門潼關和渭南南塬綠化基本完成,西安萬棵大樹進古城取得顯著效果,寶雞已成功創建為國家森林城市。
在國土不斷增綠的同時,我省還通過發展干雜果經濟林,有效增加農民收入。5年來,全省干雜果經濟林面積發展到1770余萬畝,年產值逾74億元,林農人均增收300多元。
陜西綠了,人們對三秦大地的印象正在改變。到2015年,全省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3%。屆時,陜西大地將會呈現出一幅天更藍、山更綠、水更清的優美畫卷。(陜西日報)
綠色陜西
本文原載于兵馬俑在線(www.mightymuzik.com),轉載請保留本鏈接,敬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