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地“離開”土地——關注西安“失地農民”
近些年來,隨著西安市城區的規劃建設,工業區逐漸壯大,財政也日益增加。工業“反哺”民生成了百姓身邊經常談論的事。而“反哺”的一個重要對象就是失地農民。
在西安市北郊龍府北郡小區,當記者走進范女士家時,面對溫馨、祥和的家庭氛圍,怎么都想不到,就在幾年前,這家人經歷了人生的巨大轉變。
幾年前,因為西安市整體規劃的需要,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范南村鄉親們就地安置,在城中村改造的進程中,范女士一家曾經迷茫:“一下子把房子都拆了,能叫我們村民安心地生活么?心里確實沒底兒!
“以前家里的宅基地一、二層共650平方米。開發商說拆一還一,每家一套140平方米的大戶型,其他都是85~112平方米的小戶型,一共能分6套房,另外,還能分到門面房!狈杜啃χ嬖V記者,我們也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。
在旁邊的石先生拉住記者說,之前住村子,家里都是燒的鋼炭爐子取暖,要不就用空調取暖,但就是太貴了,吹不起啊,一到冬天很不方便,自從住上安置小區以后,天然氣通了,地暖也有了,生活方便多了,說實話,這里的環境確實比之前村子里干凈、整潔多了,地方也寬敞了許多。
初冬的午后,陽光明媚,家住鳳城五路東段EE新城的趙先生,正坐在明亮、并統一納入城市就業管理寬敞的安置房中悠閑地讀著報紙。
對于趙先生和他們池底村的鄉親們來說,在過去的幾年中,生活已經大變樣了。
“搬來之前,我們都在自家的宅基地上蓋房子住,有的村民還有兩、三分耕地,雖然住在自家院子里,但是出了院子,就沒這么舒服了,垃圾隨處可見,野狗也在街道亂竄。拆遷安置以后,我們家共分得了290平方米的大房子,其中一間自己住,另一間往外租,每個月還能拿1300元,每人還有20平方米的門面房,到年底還能分紅12000元,在拆遷到回遷的這段時間,我們村民每人還能分到不少安置補助費哩!壁w先生樂呵呵地告訴記者。記者從西安市城改辦了解到,這樣的失地農民(村民)從戶口上都應轉為居民,范圍,因改造而增加的就業崗位,優先用于安排原村民。這些村民的社會保險由政府、改制后的新經濟組織和原村民個人按比例承擔。城改后,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原村民,均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。
本文原載于兵馬俑在線(www.mightymuzik.com),轉載請保留本鏈接,敬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