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至縣鎮東村弘揚德孝文化厚培文明鄉風
西安市周至縣鎮東村圍繞“三線五風”建設,創新形式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,深挖“德孝為綱、誠信為本”的鄉土鄉賢文化,找準與群眾的結合點和共鳴點,立足“兩項突破口”及“三項載體”,移風易俗倡文明,破除陋習樹新風。
一、明晰“一條主線”是根本
圍繞“以好家風帶村風優黨風促政風”這條主線,突出抓好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、黨性教育、“兩學一做”教育,以“鎮東道德模范”為示范引領,積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知行合一,立德行善,樹文明新風,傳播正能量。
二、抓住“兩個突破口”是關鍵
一是“一紙公約”解難題。今年,鎮東村修訂完善了《村規民約》,向村里不良風氣“亮劍”。特別是在紅白喜事中規定紅事酒席上不上整瓶酒、整包煙。白事倡導“一碗燴菜”辦事,凡被評為鎮東道德模范的村民,在老人去世后,村兩委會班子全體成員集體參加追悼送別儀式,并由村上對其披紅,在全村以示褒獎。為確!洞逡幟窦s》宣傳教育有陣地,村上投資近500萬元,建設了1500平米的大禮堂,只要按照村規民約辦理宴席,禮堂免費提供場地、舞臺、廚房、灶具、餐具和專業司儀等,F在,節儉辦事在該村蔚然成風。
二是一則“家訓”傳美德。鎮東村本著“先入眼,再入心”做實家風家訓工作的思路,從3月份開始,鎮東村開始粉刷墻體、新栽美化道、墻體噴繪宣傳,向村民發放倡議書和公開信,讓孝老敬親、傳承家訓、勤儉持家的新風尚深入人心。同時,發動全體村民寫家訓,開展“曬家風、亮家訓”活動,邀請書法名人書寫優秀家訓,統一制作后懸掛村民廳堂。評議家訓的過程帶動了向善向上的民風村風,鎮東村九組10位年輕“孝順媳婦”創建的“巾幗不讓須眉”微信群,成功調解了多起家庭矛盾,帶動了一批家庭樹立起良好家風,先后被新華社、陜西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道。
三、做好“三項載體”是基礎
一是先進典型“樹”文明。道德模范引領是弘揚好家風促好村風的關鍵所在。鎮東村連續兩年評選出鎮東道德模范,在重陽節“千叟宴”上予以隆重表彰,敲鑼打鼓將牌匾送到模范家中,放大“道德明星”的影響力和示范效應,使他們成為群眾中的明星和焦點。在今年頒獎典禮上,他們邀請全村1066位60歲以上老人言傳身教孝道,群眾深受教育。同時,在全村各條街道設立善行義舉榜,讓道德模范光榮上榜,用榜樣教化眾人。
二是古今鄉賢“育”文明。鎮東村有尚賢傳統,鄉賢文化潤澤鄉間鄰里。近年來,他們不斷發現、培植、弘揚身邊的“鄉賢”,用基層優秀干部、身邊好人、“五老”、在外成功人士等嘉言懿行垂范鄉鄰。先后將幾十年如一日關心村集體的村老領導管崇龍先生、龐春禮先生推舉為鎮東“鄉賢”,組織全體干部為其授匾,提高群眾爭當“新鄉賢”的積極性和主動性。結合培育“新鄉賢”活動,該村突出黨員干部這個“關鍵少數”,先后舉辦“愛黨、愛國、愛周至,爭做文明高尚鎮東人”主題演講,引導清明政風。
三是志愿服務“傳”文明!霸阪倴|,哪里有需要,哪里就有志愿服務”鎮東村將志愿服務有效融入信訪、維穩等工作,把解決群眾問題落實在行動上。村民問題雖小有時卻能惹出大麻煩,光靠村干部無法一一化解。他們把一些有精力、有特長、有責任心的黨員和熱心群眾聘為村調解委員會委員,在調解委員會的協調下,一些清官難斷的“家務事”迎刃而解,而今,志愿服務已成為密切干群關系的“連心橋”。
本文原載于兵馬俑在線(www.mightymuzik.com),轉載請保留本鏈接,敬謝!